close

合陽:脫貧搬遷讓貧困群眾安居樂業

原標題:合陽:脫貧搬遷讓貧困群眾安居樂業



合陽縣城“萬眾社區”規劃圖。





合陽縣萬眾社區施工場地上,一幢居民樓正在施工。



合陽縣萬眾社區施工現場,工人正加緊澆築封頂用的水泥梁。

靜電機推薦





合陽縣甘井鎮貧困戶分到房後笑逐顏開。



合陽縣甘井鎮傢福社區鳥瞰圖。







合陽縣楊傢莊鎮脫貧搬遷安置社區鳥瞰圖。

廚房油煙處理靜電除煙機

這幾天連續的高溫讓合陽縣國土資源局幹部顏武強有些上火:作為脫貧搬遷安置工程城區萬眾社區工地負責人,眼看著給貧困群眾承諾的交房日一天天逼近,但由於高溫,施工不得不時斷時續,進展緩慢。一場小雨過後,天氣涼爽不少,顏武強緊皺的眉頭舒展開來,在他的指揮下,工地又緊張忙碌起來,不遠處6棟樓已經封頂。“萬眾社區是我們縣脫貧搬遷安置的重點工程,很多搬遷群眾都在翹首以盼,一刻都不能耽誤,按目前的進度,我們能夠確保如期交付。”顏武強說。

“一方水土養活不瞭一方人”,這樣的情況對位於渭北高原的合陽來說尤為突出,土地貧瘠、氣候幹旱、產業薄弱是合陽貧困群眾致貧的主要原因。根據調查摸底數據顯示,合陽縣需要實施易地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2249戶8972人。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後,合陽縣將移民搬遷作為貧困群眾挪窮窩、改窮業、換窮貌、拔窮根的根本性措施,先後高標準啟動多個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項目,在實施移民搬遷做到產業、創業、就業並舉,努力培育富民增收產業,同時,以現代化、市民化、福利化、社區化為目標,通過不斷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,大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,實現搬遷群眾“搬得出、穩得住、能發展、可致富”的目標。



一紙承諾:讓群眾安心“挪窮窩”

合陽縣同傢莊鎮潘傢山村貧困戶張金平的傢處在深山之中,遇到下雨,地面泥濘,行走不便,冬天下雪,根本無法出山,自然環境很差。傢裡目前居住的老土窯由於年久失修,不僅非常破舊,透風漏雨,而且部分承重面也出現瞭不同程度的裂紋,遇有連續陰雨,隨時都可能發生危險。當得知政府要將他搬遷到集中安置社區,他卻有些擔心:“能搬出去是好事,可搬過去我自己需要出多少錢?搬過去生活怎麼保障?宅基地騰退怎麼處理?”對於貧困群眾而言,搬遷首要困難就是沒錢,其次是故土難離。對此,合陽縣提前謀劃,事事想在貧困群眾前頭,想到群眾心裡,通過簽訂“一表三協議”,打消群眾心裡的顧慮。

為順利推進貧困群眾提早移民搬遷,合陽縣成立瞭縣委書記任第一組長、縣長任組長,常務副縣長和主管扶貧工作的副縣長為副組長,國土、扶貧、經發等十餘個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移民(脫貧)搬遷工作領導小組。先後召開瞭移民(脫貧)搬遷工作動員會、推進會、相關部門聯席會,明確單位的職責,細化工作任務,要求各相關部門要認清形勢,深化認識,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作為當前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、重大發展任務和重大民生任務堅決抓好抓實,全力推進該縣移民(脫貧)搬遷工作。同時,歷經十餘次專傢組“集體會診”,高標準、高要求編制瞭《合陽縣“十三五”移民(脫貧)搬遷總體規劃》。他們遵循移民搬遷安置點選址“避開地質災害易發區、避開水澇低窪地、避開生態保護區、避開永久基本農田”和“靠近城鎮、靠近中心村、靠近園區景區”的“四避開”和“三靠近”的原則,形成瞭“集中化安置、樓房化安置”為主的移民(脫貧)搬遷工作思路,按照縣城1個、城鎮6個、中心村1個的總體規劃,科學、合理地佈局瞭8個安置點。

為進一步解開搬遷群眾的心結,合陽縣先是邀請省移民辦領導對各鎮鎮長、街道辦主任、主管移民(脫貧)搬遷工作的副鎮長、相關部門主要領導及業務骨幹和國土系統全體幹部職工,就移民(脫貧)搬遷政策、調查摸底、安置區選址、規劃等進行專題輔導。然後,這些幹部走村入戶,與群眾面對面宣傳政策,答疑解惑。同時,充分利用廣播電視、微信QQ、宣傳板報、張貼標語、宣傳單頁、宣傳車村村到等多種手段和方式,進行立體式、全方位宣傳。期間,他們發放《陜西移民(脫貧)搬遷政策60問》8000多冊,宣傳彩頁40000餘份,轉變瞭群眾觀念,打消瞭心中顧慮,變“要我搬”為“我要搬”。

截至目前,合陽縣224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經踴躍簽訂瞭易地扶貧搬遷“一表三協議”。“作為貧困戶,我和政府簽訂瞭協議,每人隻需要交2500元、每戶最多交1萬元的自籌,我們傢一共五口人,安置房子面積是100多平方米。搬遷後3年內能夠順利搬遷並騰退舊宅的話,每人還會平均分到獎勵金1萬元,這麼好的政策誰不願意搬?”張金平說。

四化同步:生活舒適更便捷

合陽縣同傢莊鎮如意村貧困戶高明虎一傢共有四口人,兩個孩子中一個在外打工,一個患病,由於傢境拮據,目前居住的還是幾十年前挖鑿的土窯洞,長期雨水滲漏,被迫用好幾根木樁支撐。聽說納入搬遷名單瞭,心裡很是高興,但疑慮也隨之而來:移民搬遷後,以後孩子上學怎麼辦?兒子看病怎麼辦?生活方便嗎……一系列現實問題讓他拿不定註意。

為確保搬遷群眾“搬得出、穩得住”,合陽縣以移民搬遷社區化為目標,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作為搬遷群眾的重要保障,與集中安置點同步規劃、一體建設。在規劃設計方面,按照城鎮化理念謀劃、社區化標準建設、項目化統籌推進的思路,堅持搬遷與城區、集鎮、園區和中心村“四靠近”,在充分尊重群眾意願基礎上,結合產業發展,聘請相關設計單位對該縣移民(脫貧)搬遷安置點進行科學規劃,以努力打造功能完備、設施齊全、生態宜居的新型示范社區為目標,確保讓群眾搬得順心、住得舒心、過得安心。

走進合陽縣同傢莊鎮扶貧搬遷安置點,藍邊白墻的單元樓一棟棟整齊排列,綠化、健身廣場、商場超市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應俱全,高明虎一傢共有四口人即將搬進這裡。“之前還有顧慮,但現在一看這裡離學校醫院都近,幼兒園、醫療服務室、圖書室等都有,生活很方便。”

對於農村貧困群眾而言,能過上城裡人一樣舒適便捷的日子是很多人的夢想。開展扶貧搬遷後,合陽縣在最大限度整合各方面的資金,既積極爭取中央、省上劃撥,又通過銀行貸款等多方籌措,全力確保搬遷群眾市民化。為此,合陽縣制定瞭各安置點後續配套建設實施方案,進一步明確教育、民政、衛計、住建、環保、林業等部門工作任務,在小區配套建設幼兒園、福利院、衛生室、文化室等公共服務設施,並要求各相關部門在實施的項目上,必須將移民(脫貧)搬遷配套項目列入年度計劃,實現安置房建設規劃、配套建設規劃、脫貧致富規劃“三項建設”無縫對接,確保搬遷群眾過上有質量、有尊嚴的生活。

沿著新修的沿黃公路一路向北,筆直平坦的路面,逶迤連綿的黃土峰林,炊煙裊裊的村莊,一幅黃河風光圖展現在眼前。從沿黃公路拐進去不遠就是百良鎮岔峪村,這個隻有幾百人的小村莊大多數都住在護坡山斜上新築的院子,兩排新宅梯次排列,走進這裡的安置房,三室兩廳一廚一衛佈局合理,水、電、路、視、訊等基礎設施全部建設到位。隨機走訪幾傢農戶,隻見傢用電器一應俱全,一派現代生活氣象。

在合陽縣委縣政府看來,開展扶貧搬遷就是要貧困群眾“挪窮窩”,改善生活和發展條件,而讓搬遷群眾生活現代化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。為此合陽縣根據安置點的規模,確定基礎和公共服務“大配套”項目,做到小型保基本、中型保功能、大型全覆蓋:小規模的安置點,完善水、電、路、訊等基本生產、生活設施以及護坡、擋墻等安全設施;中等規模的安置點,在保基本的基礎上,逐步配建幼兒園、醫務室和社區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、增加服務功能;大型規模的安置點則逐步將醫療、教育、文化、衛生、警務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全。

今年64歲的陳社是合陽縣金峪鎮皇甫莊村的五保戶,日常的生計基本上完全靠政府的低保金生活,尤其令人心酸的是其破敗不堪的居住環境:一孔年久失修的土窯洞岌岌可危,早已無法住人。為此,陳社老人在院中湊合著搭建瞭一間10餘平方米的小瓦房,頂多也就是能湊合著住而已。

為解決好移民搬遷對象中的五保戶、低保戶等特困戶的住房保障問題,該縣按照移民搬遷福利化的工作思路,通過建設移民搬遷幸福院工程,由鎮村規劃建設移民搬遷保障房,讓這一部分沒有經濟能力的人不花一分錢就能住進寬敞的房子,為保障這部分人的生活,幸福院還專門配備有管理人員,為其提供生活、醫療、娛樂等一系列服務。

不僅如此,合陽縣在移民搬遷上不是一搬瞭之,而是搬管並重。在移民社區的管理上合陽縣適應人口居住空間變化,調整優化公共管理和社會治理體系,創新農村集體所有制實現形式,全力促進安置移民的“文化融合、經濟立足、身份認同、社會接納”,形成更加和諧、穩定的良好社會結構。

三業並舉:斬斷窮根好致富

位於合陽縣城的萬眾社區是該縣多個安置點中規模最大的一個,也是該縣傾力打造的移民(脫貧)搬遷示范工程。項目總占地2470畝,配套建設內容包括除瞭必備的基礎設施外,還專門建設標準化廠房等,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。

合陽縣移民搬遷,不是簡單的人的搬遷。能否為搬遷群眾創造多途徑就業創業渠道,才是實現“斷窮根”的關鍵所在。為此合陽縣在安置點佈局和規劃上做到產業、創業、就業“三業”並舉,千方百計為搬遷群眾創造就業機會,解決群眾搬遷後的生計問題。

位於黃河邊上的合陽縣百良鎮岔峪村,該村利用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靠近黃河、徐水河濕地公園的優勢,調整產業結構,大力開發旅遊資源產業,把村子打造成一個黃河西岸的一個最美驛站。

搬離故土,移民能不能住得安心,關鍵在於是否有穩定的收入。培育增收產業、引導就業創業,是移民搬遷的根本保障。合陽縣堅持搬遷安置與增收規劃同步編制,優先選擇靠近現代農業園區、工業園區、旅遊景區、城鎮近郊規劃建設集中安置點,為搬遷群眾就地就近進入園區或城鎮就業創造條件,構築“穩得住、能致富”的產業支撐。

此外合陽縣還制定《移民(脫貧)搬遷脫貧致富實施方案》,鎮街安置點依托現代農業園區,采取“園區+景區+合作社+精準扶貧”模式,積極帶動群眾發展致富產業;城區安置點依托經濟開發區28傢企業和公益性崗位,新建標準化廠房8座,落實搬遷群眾每戶至少一人就業,確保搬遷群眾早日脫貧致富。

截至目前,依托工業集中區和公益性崗位,解決瞭城關安置點500名搬遷群眾的就業。依托38個現代農業園區帶動300餘名群眾發展傢庭農場、休閑農莊和農傢樂;利用電子商務平臺,為400餘戶群眾打開瞭紅薯、蘋果、紅提葡萄等農產品銷路;將搬遷戶原住地土地流轉給企業或種養殖大戶,300餘名搬遷群眾獲得土地租金收入;實施瞭18個村百村光伏扶貧工程,解決瞭2000餘戶貧困群眾的脫貧問題。

以“挪窮窩”和“挖窮根”為主要目的的合陽移民(脫貧)搬遷工作,契合精準扶貧、精準脫貧的要求,既註重“搬得出、穩得住”,也重視“能致富”和產業支撐,實現政策的經濟、生態、社會等多維的預期成效,順應廣大民眾需求和城鎮化發展趨勢,破解瞭“一方水土養活不瞭一方人”的“死結”,走出瞭一條落後地區精準扶貧、精準脫貧的新路子。 (王曉麗 張勇)
7D935A9D4FC68F02
arrow
arrow

    iag822eg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